个人简介:张云,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2018级学生,大学三年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位于同年级同专业第一、全院第二;主持/参与两项国家级、一项省级、两项校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3篇;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业竞赛省级铜奖等30余项荣誉。现已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攻读研究生。
知行合一,创意绘“新”途
大一刚入校园,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张云产生了很多有富有创意的想法。凭着自己对新事物探索的一腔“热血”和踏实能干的一身“蛮力”,作为农经专业的学生,张云希望自己能把专业知识投入到实践中,为乡村振兴献上一份力。2019年,她偶然了解到一个有关从核桃饼粕中提取多肽粉的技术。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作为全国核桃重要产区的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很快引起了她的注意。经过团队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他们发现了当地的核桃废渣具有被忽略的商业价值。该团队将想法落实到项目“核桃悦色”中,现已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未来,团队将通过该项目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们的项目都没有一个既定的终点,”张云在采访中说道,“这是一个持续并且需要不断巩固下去的过程。”在调研和实践参赛过程中,她努力发掘出自己的创新潜力,并运用于“三农”的学术之路上。
扎根乡土,定心守初心
小时候农村生活的经历让张云对乡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让她渴望走近乡村,了解乡村。大一入学,张云便开始关注支教。大一暑假,经过层层面试,张云如愿成为支教团队的一员。夏天闷热狭小的教室、高矮不齐的课桌,农村艰苦的教学环境带给了她强烈的冲击。当她询问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会上大学,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摇头,告诉她没有想过。这件事让张云突然意识到,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可能性,她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孩子们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支教的经历让她对农村有了新的认识,使她坚定了探索农村的信念。张云先后参加了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返乡调研、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百村观察调研、成都市郫都区乡村振兴调研等调研活动10余次。三年时间,她行走了超过10万公里,收集了5400多分钟录音材料,积累了约100万字原始文本资料。
走近乡村让张云对“三农”有了更多的理解,她希望能够带领更多的同学建立对“三农”的热爱。作为农经202002班的助班,她时常与小班同学分享自己有趣的调研经历,告诉他们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的成长与感悟。她鼓励小班的同学们在农经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她对专业的热爱感染了小班每一位同学,让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调研实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走近农村到扎根农村,从自我探索到带动他人,张云坚守了农经人的初心。
明灯指引,热爱赴“研”路
在大学成长的路上,张云反复提到“引路人”的重要性。对她而言,导师王芳是她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大二时,张云通过农经实验班,与王芳结缘,她把王芳当做自己学习上的“女神”、农经道路的引路人。在参加王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中,张云第一次接触到严谨的社科调研,点燃了她对于科研的热爱。
问道农经三年渡,学海行舟见云开。张云给师弟师妹的建议是,多去尝试,找到热爱。她坦言,自己大一的时候也是靠着高中的经验硬学,但在一年的摸索中,她逐步找到了自己的方法,拒绝填鸭式学习。她开始在意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并多加关注,运用好图书馆资源,找到各种版本的专业教材和相关书籍。她认为想要学精,必须得埋头看书,研究文献来充实自我,让知识化为己用。
保研成功对张云来说,是认真计划并稳步前行后的水到渠成。在保研初期,张云结合自身情况,明确了三个档次的学校目标,对自己的保研之路有了初步的规划。紧接着,她与保研成功的学长学姐积极交流,不断优化自己的简历,踏实复习专业课。在保研中期,张云强调一定要自己做好决择。面对保研夏令营的时间冲突,她在一次次的判断取舍中从容应对,最后顺利保研。
“研”路不易,张云感恩导师的明灯引路,并心怀热爱在农经领域问道求索,终得云开月明。
“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张云一直把川农大校训放在心中,在乡土中扎下了根。如今她已为自己的大学生活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未来张云将继续怀揣初心,奔赴下一场学术的山海,为“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