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风采   >>   正文
师生风采

简梦涵:祖国需要处,皆作吾故乡


个人简介:简梦涵,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2020级本科生,中共党员。现为四川农业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分团长,并任校团委青年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曾任管理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党建服务中心负责人等10余项学生工作职务。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金奖、国家励志奖学金、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红色专项省级二等奖(2项)、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等荣誉奖项。现已推免至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看山是山,建构实践路上的责任和担当

本科的生活弹指一挥,大学已走过三秋。当简梦涵回想起大学里的那些粗粝细节,那些奋力前进的轨迹,她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她的大学生活:“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从初入学的潜心学习,到大胆地质疑和创新,再到坚定地规划人生目标,简梦涵一次次建构、解构再到重构眼前的“山”。对于简梦涵来说,大学的“山”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山”的认识过程构成了简梦涵大学的真实写照。

初入大学的简梦涵,站在自己的黄金时代,深知自己是从大山里走来,又渴望回到大山里的一代人。面对大学繁多精彩的校园活动,简梦涵仍然心系“三农”,义无反顾地志愿参加各种乡村调研、农耕实践。不仅多次参加省级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调研、国家乡村振兴局脱贫地区村级债务调研,还主动加入团省委暑假的逐梦计划,在自己的家乡进行基层实习调研。今年,她还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百村观察”项目的调研访谈员走进田间地头。一路奔赴,不辞辛苦,对乡土的热忱和忧虑,从小就扎根在简梦涵心中。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简梦涵忘我实践之际,于心中建构起“山”的最初模样。幸运的是,恩师的细致点拨为这座“山”勾勒了丰富的色彩。唐宏老师、张社梅老师、宋嘉豪老师、汪为老师看到了她的理想和努力。由此,简梦涵不仅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元分析的农民低碳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张社梅教授国家蜜蜂产业技术体系省级项目《四川省大宗蜜源植物资料收集及分析报告任务》,还参与了宋嘉豪老师省社科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地区脱贫农户返贫风险识别与防范策略研究》等。在这个过程中,她学到了责任和担当。从参与再到主持科研项目,从普通调研访谈员再到成为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实习助理,从科研小白再到站上省级科研项目立项的答辩台,一路走来,这座充满理想的“山”被扎实地构建在简梦涵心里。

看山不是山,解构学生工作的难题和创新

在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三年,给了简梦涵持久的勇气和力量在大学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三年间,她先后担任学院党建服务中心负责人、学生会执行主席等10余项学生工作职务。丰富同学校园生活,组织院、班各类活动40余场;夯实基层党务工作,连续3年参与年终党统工作,组织策划院级党校2期,组织清查党员材料共计636份;带领所在组织获评优秀学生会、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等集体荣誉。

看山还是山,重构支教研途的志向和希望

人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心中的“山”也一样,它将何去何从?在人生的岔道前,简梦涵也开始思索未来的方向。个人生活的岔道口,若走错一步,可能影响一个时期,也可能影响整个人生。简梦涵调整着脑海里的思绪,心中那座曾寄予厚望,如今沉甸甸的“山”,从记忆中走来,再带来丰厚的希望。在那座“山”上,承载着简梦涵对改变农村样貌的理想,积累着她学生工作服务的经验和智慧,寄托着她渴望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和勇气。于是她重构起这座“山”,踏上了研究生支教团的道路。

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走上研支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简梦涵经过学院的初步推选、学校的二次遴选,最终以综合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研支团。若没有足够优异的成绩、扎实耐劳的工作经验和奔赴西部支教的决心,简梦涵心中的“山”或许早已崩塌。在这条路上,朋友间的守望相助让她收获了丰裕的力量源泉。第十一届研支团和田分团长傅卓颖师姐为她解答支教路上的困惑,大学同班同学陈墨馨与她一同在无涯学海中努力探索,在追光的路上齐头并进。马刚老师、刘丹老师、张莉老师、陈郡雯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也给予了简梦涵坚持下去的信心。最终,简梦涵成功推免至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与其说支教是志向,毋宁说更是宿命。在简梦涵心中,一直怀揣着对祖国西北边的向往。在那片圣洁的土地上,承载着十余年前母亲和祖父母的务工记忆,更有两位舅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奉献半生的坚贞情怀。“我想亲眼看看曾祖母燃烧生命最后时光的埋骨之地,到一家三代奋斗过的地方去,到祖国的最西北去。”

祖国需要处,皆作吾故乡。落子无悔,奉献更显时代华章。简梦涵从大山里走来,带着丰厚的希望如愿踏上了热爱的土地。未来的道路上,天高任鸟飞,时代大有可为。简梦涵将不负韶华,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在祖国的西北处传递教育事业的薪火,谱写崭新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