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闻中心

张社梅:潜心笃志做学问 孜孜不倦育人才

2019年04月01日    作者:公绪娜阅读量:


人物简介:张社梅,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经济、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等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奖,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蜂业经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委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研究新型智库专家等社会职务。

张社梅自参加工作以来,以仁爱之心待学生,以赤诚之心育人才,以感恩之心抒情怀。她的学生,无一不称赞她“认真负责、亲和可爱”,更无一不深深折服于她强大的科研能力。

以仁爱之心待学生

在张社梅看来,初入大学的本科生,就像一颗颗“新苗”需要阳光、水分、养分等,初入大学的本科生也需要接受正确的指引,养成良好的习惯,用知识灌溉自己。

“身体首先要健康,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理健康了,心理才会健康,努力学习才有意义。”作为农经1702班的班主任,她在学生们刚入校时就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她坚决反对熬夜、反对为了学习而搞坏自己的身体。为了班级能形成良好风气,张社梅和班委一起商议,制定了早起打卡、集体跑步等活动,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常常在结束工作后换上运动服,到操场上做一到两个小时的运动。此外,张社梅还十分注重学生思想建设,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向上、笑对生活。

一位学生在谈起选择张社梅做本科阶段导师的经历时回忆,他在暑假时联系了张老师,发了邮件之后她很快就回复了他,然后定下了见面的时间。那时是在雅安校区,张老师开完会后,他们坐在梧桐大道的花台就聊起来了。聊过之后,这位同学觉得这个老师特别温柔,笑眯眯的,很仔细地跟他解释了很多问题。他没有想到张老师对一个素未谋面的学生都会这么热情有耐心。

在教学过程中,张社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沟通方法,始终坚持用仁爱之心对学生,为学生照亮成长成才的路途。天生的亲和力与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让她成为许多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以赤诚之心育人才

作为小班班主任与学生导师,张社梅悉心呵护茁壮成长的“树苗”;而作为一名科研硕果累累的教授,她同样是那个将知识倾囊以授,从不藏私、满怀热情的亲切之人。

每周和课题组的学生开例会已经成为张社梅的常态,一方面她会让成员汇报手头工作进度,另一方面则是分享自己做课题的各种经验。学生们纷纷表示:“课题组的氛围特别好,张老师很亲切,和她交流不会感到紧张。”方柯钰是张社梅的研究生之一,谈起跟随张社梅做研究的经历时,她回忆道:“张老师对我们说,科研与学习方面的问题尽管开口,只要是她能够提供帮助的,她一定会尽全力帮忙,力求给我们最好的科研环境”、“张老师不怕我们从头开始,不怕我们没经验,就怕我们不认真”、“写出来的东西如果有问题,张老师会及时找我们去办公室面谈,力求做到最好。”张社梅的赤诚之心,让跟随她的学生更加珍惜每一次科研机会,课题组的成员自发地从被动接受任务转变为了主动思考研究,最终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张社梅上课时并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以国内外最新的期刊文献为例,向同学们讲解自己对相关领域的看法。她教授的科研引例,都是她亲身参与过的研究课题,除此之外,她会在给研究生上课过程中穿插讲授论文撰写方法,她笑称:“这是我课程自带的‘副产品’。”

“写作时,尤其要注意引言,分三段论:第一句要直接切题;第二句一定要注意点出问题、后果;第三句回归本文,点明切入点……”每当与青年人分享起自己的科研之道,张社梅总有些收不住话匣子。

以感恩之心抒情怀

张社梅说,回顾自己走过的科研之路,难免跌跌撞撞,好在一路上有良人相伴。

在我国农经领域享有盛誉的朱希刚研究员是张社梅的博士生导师,她一直以来都以“拜在朱老师门下成为他的关门弟子”而感到荣幸,更重要的是,她亲身体会到了朱希刚治学严谨、育人有方、做学问精益求精的态度。朱希刚退休后不顾眼疾,仍然坚持为各地学子答疑解惑、修改论文,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张社梅。每当想起导师“大道至简、向往学术”的朴素精神,她就会心怀敬仰和感恩,希望做和恩师一样的学者。而她在教学过程中,也一直以这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面对科研要精益求精,面对学生要循循善诱。

她一早就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告诉学生,希望他们能从她的事迹中明白:“做科研是要有定力的。这种定力,不仅是‘身定在座位上’,更要‘心定在项目上’。”

每每带领学生投身在课题上,看到自己和团队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成为了科研成果,看到它们能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得到省领导的批示,继而通过省级层面推广出去,张社梅是开心满足的,也是骄傲自豪的,更是愈战愈勇的。

如今,张社梅仍是一名“身定在座位上,心定在项目上”的科研人、教学者,她希望能研发出更多的成果,也希望能够培育出更多能够投入科研工作的人才。张社梅笑着说:“科研与教学没有休止符,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永远都是进行时。”